稀缺心态: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引言】

为什么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时间?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

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

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我们的肉身刚刚步入富足时代,但我们的精神还滞留在稀缺的恐惧之中。

稀缺心态,植根于人类的基因。率先用理性击碎它的人,也将率先获得身与灵的富足。


【装箱】

试想一下:

你马上就要出差了。试想你拖出了一只大行李箱,准备收拾行李。

首先,你将所有必需品装了进去:洗漱用品、正装、电子产品。

装完这些物品后,你发现行李箱里还有空地,于是就又装了几件可用可不用的东西——你装上了一把雨伞,以备下雨天使用;又装进去了一件毛衣,以备冷空气突袭;还带上了运动服和跑鞋。(说不定这次真的能抽空去锻炼一下呢。)

看着行李箱里的这些东西,你心满意足地拉上了拉链。行李箱还没有完全被装满,还可以再装一些东西,但你觉得这些已经足够了。

现在请想象一下,同样的一次旅程,如果你只有一只小行李箱,怎么办?

与之前一样,你一开始便将必需品扔进了行李箱,但很快行李箱就满了。于是你将东西全部拿了出来,试图利用更合理的布局重新装箱。

你小心翼翼地将物品堆叠、拼凑,用颇具创意的方法腾挪着有限的空间——你将袜子和手机充电器塞进鞋子,还将皮带展开,挤在行李箱侧壁上。这样一来,行李箱里就只剩下一点点富裕出来的空间。

此时你会想:要不要带上毛衣?要不要装上运动服?雨伞呢?要不要冒着被雨淋的风险?要不要至少给自己一个开始锻炼身体、恢复身材的机会?

用小行李箱打包时,就不得不做出权衡。斟酌一番后,你决定带上毛衣,然后费了点力气才将行李箱拉上。

小行李箱迫使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装进一样东西的同时,就必须拿出另一样东西。

大行李箱的主人在思考是否带上跑鞋时,只不过是在想他需不需要这双鞋;而小行李箱的主人则是在考虑,若想带上跑鞋,就需要从行李箱中拿出某样物品,以腾出空间。

无论是大行李箱还是小行李箱,都是一种限制:

无论行李箱大小,你怎么也不能将每一件可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装进去;

无论行李箱大小,都需要你去选择装入什么和放下什么。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只有小行李箱会令人觉得这是个问题: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便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以上关于行李箱的叙述是对生活中许多其他问题的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所有支出。而且,有些人还为自己制定了热量行李箱,要在里面装上所有食物。

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当稀缺令我们专注时,同时也会改变我们收拾行李箱的方式。

也就是说,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

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却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理解我们装箱方式的不同,是理解稀缺创造稀缺的关键。


【权衡式思维】

设想你与几位朋友正在餐厅吃晚餐。

服务员介绍了特色菜,并询问你们是否需要喝点什么。你平时不怎么喝鸡尾酒,但菜单上的一款却吸引了你的目光。

是否要尝试一下?你该怎么决定?

你可能要算一算,到晚餐结束驾车离开之前还有多长时间;

你可能要等一等,看看几位朋友是否会点酒喝;

你也可能会考虑,50元一杯的价格是否合理。

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却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

你不会去想,如果我买了这杯酒,那么我会因此而放弃购买其他什么东西?

之所以不会这样自问,是因为你感觉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感觉上,你就算买下了这杯鸡尾酒,也不会影响其他消费。感觉上,这里并不存在权衡问题。

请思考一下以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从基础会计学的角度来看,权衡无处不在。

无论你多么富有,金钱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如果你用100元买了一件东西,那么口袋里就会少了用来购买其他东西的100元,就算这个“其他东西”是你留给孩子的遗产也一样。

这100元一定有个出处,但通常却并不会给人以这种感觉。
我们许多人并不觉得花100元还要做什么权衡,因为它通常都不需要牺牲其他消费来完成。

极端一点来看,我们似乎永远有花不完的100元。如果就这个问题深究下去,我们知道,100元当然不是无穷无尽的,只不过我们并不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而采取行为。

权衡式思维它是由稀缺所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而有时,我们会意识到权衡的存在。

请想象你正节食时,遇到了同样的“鸡尾酒问题”。

就算100元的价码不会让你考虑到权衡问题,但酒中的热量价码也会让你斟酌一番。

突然之间,你要将这杯酒所带来的额外的300卡路里热量考虑在内。一旦这杯酒下肚,你就要忍住不吃其他东西的冲动。

那么,这杯酒值不值得我们放弃甜点?或者放弃明天早上的面包?

只要开始节食,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精打细算的“卡路里会计”,手中的热量“账本”必须要实现收支平衡。

此时,我们意识到:选择吃一样东西就只能不吃另一样东西。就这样,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

100元对于囊中羞涩的人来说,与300卡路里热量对节食者的影响是一样的。

在收拾行李的比喻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相同的道理。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当我们手头缺钱时,就会非常关注那些需要支付的账单。

当我们想要购买某样东西时,一直被我们惦记着的账单就会让权衡变得显而易见起来。

当我们要在紧迫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某项工作时,所有那些待办事项就会凸显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当我们想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做点别的事情时,权衡就又会再一次出现。

如果时间和金钱都有富余,那么我们就不会如此专注,而权衡也就不会那么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衡式思维是稀缺引发的固有结果。

【余闲】

收拾行李箱的比喻让我们了解到稀缺为什么会创造出权衡式思维——我们会随随便便地往大行李箱里装东西,而角落里还有没利用上的空间。

我们将这部分空间称为“余闲”。所谓余闲,就是因我们装箱剩余下来的没有用上的可利用空间。

面对大行李箱,我们经常会产生余闲。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余闲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我们考虑(或未考虑)权衡、关注(或不关注)价格的倾向。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法。

试想,当你刚好收拾一只大的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再需要拿出东西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余的空间—余闲。

但如果只是小的行李箱,要想往里放东西就要拿出东西来。

余闲的存在让我们感觉不到权衡的存在。

50元一杯的鸡尾酒,钱从哪里来,如果你很有钱,那么喝杯酒就好像没花钱一样。

因为从某种角度讲确实是这样,余闲替你买了单,可见余闲可以将我们从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

我们都体会过时间上的余闲。

如果这周工作不太忙的话,我们在日程安排中就会留出空闲。

此时,你可以在两次会议之间留出15分钟的休息时间,但在工作繁忙时,你可能会利用这点时间回个电话。

现在,时间就在这里,仿佛散落于房间四处的零钱,但是你却没有要去利用这些时间的紧迫感。

你不会为了完成各项事务而马不停蹄。

当同事说他会在10点到11点之间给你打电话时,你没有跟他约定具体时间,而是将整整一个小时都划给了这通30分钟的电话。

许多富人会十分享受金钱上的余闲。研究显示,高收入购物者不记账的比例是普通人的两倍多,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记录,根本不差钱”。

当然,对积蓄的精打细算是一个明智之举。

手头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是非常英明的做法,就像是用来应对人生变化无常的保险。

就算去机场只要25分钟时间,你也应该提前45分钟出发,以防万一。

你也许会在行李箱里留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

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

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

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

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种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

【写在最后】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有限的金钱、时间等资源,而装箱的概念则令这种差异变得更加尖锐。

实际限制和权衡永远存在:行李箱不管有多大,体积都是固定不变的。

但事实上,只有小行李箱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稀缺的存在。

这时,我们才会注意到权衡,才会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同时,从客观上讲,小行李箱也令稀缺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大行李箱不仅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空间,而且也消除了稀缺的感受——我们不仅会觉得自己拥有了足够的空间,而且也想不到要去做权衡。

虽然实际限制和权衡无处不在,但人们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余闲的概念深入到了稀缺心理的核心。

拥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

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

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

就像亨利·大卫·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