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 10 年的背调员小A,有一次给候选人提供的HR证明人打电话,对方让她稍等,在等待的间隙里,小A听到了炒菜的声音——这显然不符合HR的工作状态。她留了个心眼,从其他渠道找到了这家公司的HR,结果证明,那确实是一位假扮的证明人。
背调的100种骗局
Joy是一位从业不久的背调员,给候选人做身份与经历的调查与核实,既要核查学历与工作履历,了解工作表现,还要查清楚候选人有没有犯罪和诉讼纪录,近些年,有的企业还加了一项,查查候选人有没有网贷记录。
学历信息作为背调中基础中的基础,造假的情况近几年越发罕见。不过这次,Joy还是遇到了一些状况。
正在进行调查的这位候选人的学历信息网站上死活查不到,但候选人很淡定,发给她一个「学信网小程序」,「试试小程序呢,是不是网页出问题了?」Joy输入信息,这一次,学历验证通过了。
Joy不放心,通过别的途径核实这位候选人的学历。最终的结果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对方为了应付背调,做了一个假的学信网小程序。——尽管对于一个技术岗人员来说,这不算难事。
Joy心里默念:凉了。 就像警察会一直遇见新的犯罪手段,背调员们也永远在见证全新的造假方式。
这已经不是只要对好台词就能蒙混过关的时代了。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是透明的,背调员将证明人的电话输入支付宝,就能看见号码主人的名字,许多人便是在这一环节露了馅。
一位背调员发现证明人的名字和候选人的名字太像了,最后被证实,那确实是两兄弟。当然,候选人可以写个假名字。
Joy之前也碰到过一次,明明本无意在学历、经历方面作假的候选人,却选择了让朋友冒充上级。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大部分求职者都有点害怕背调,即使没有造假也焦虑,「内向、不擅长人际关系的人觉得找人给自己做证明人是一件麻烦事。他们也不确定别人怎么说自己,会不会横生枝节……」
(许多人因为背调没拿到offer)
背调对于求职者像是黑匣子,他们不了解背调流程,不知道会问什么问题,会问到什么程度。
如今,背调仍然是一个较为小众的行业,这些贴着各类公司生长的人,就像是商业时代的「史官」,要分辨出各式各样的与人有关的骗局,也记录着各类公司与时代的好恶与变迁。
变迁
早些年人员流动并不像现在这么疯狂,使用第三方背调服务的企业少之又少,仅限于一些大型美资企业,当时的基础报价是2000元,深度调查报告是6000元。
5年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骤起,人员迅速流动,背调开始流行。某种程度上,背调在一个行业的普及率,与后者的体量和在时代里的地位息息相关。越大的公司、越火的行业,背调普及率会越高。
如今,几乎最大的单子都在头部互联网大厂,以阿里为例,它至少拥有三家背调供应商,加起来每个月至少要做完一千人的背调。候选人也开始谨慎起来,生怕在背调的环节里产生误会,失去工作机会,甚至,偶尔会有候选人贿赂背调员的情况出现。
但是背调员也能感受到,人是如何组成了自己周遭环境的气息和氛围,又如何被环境影响。比如在给华为离职员工做背调的时候,候选人的前同事甚至懒得用具体实例来证明候选人的抗压能力,只是丢出一句,「华为唉,我们华为出来的,抗压能力能不强吗?」
背调员们总是能从订单量里找到时代的引爆点,也是一个赛道火热的证据。
2020年疫情,在一些行业的发展近乎停滞的那几个月里,背调公司的单子几乎全部来自短视频、电商和在线教育三个行业。
尤其是快速崛起的在线教育,几家头部公司为背调公司带来了足够多的订单量。曾有一家在线教育的高层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情,那时,这家公司刚刚拿到了这个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这些钱要被用来营销、抢人,还有蚕食对手以及疯狂扩张。
在资本和流量的裹挟下,人要保持清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是,这个问题如今有了另外一个答案,钱并不能解决一切:「双减」政策出来,在线教育由疯狂地招人转向疯狂地裁员。故事令人唏嘘。
局限在过去的评价
W同学本来以为,自己的背调,应该只是走走过场。这是她职业生涯里第二次做背调,上一次,背调员只拨通了她留的证明人电话。可是今年7月,W同学已经完成了某大厂所有的面试和笔试,做好了谈薪的准备,对方却告诉她,入职背调没有通过。
上一份工作里,她所在团队的领导因故离开,同事都主动找好下家离职的时候,W同学还「赖」在公司,直到被彻底边缘化。
因为不满自己的处境,W同学在开会时和上级吵了一架。之后,上级布置的工作,不管是要求还是时间,或者为零的容错率,都让她难以完成。W同学也毫不客气直接反驳,一方面觉得自己确实没做错什么,一方面是觉得就算被裁员,下一家公司的背调也只会打到她提供的领导那里去。
可最终,背调员打给了这家公司的前台,又打到了和她吵架的上级那里去。最终,负责招聘的HR告诉她,这个大厂不要任何被动离职的人,W同学被pass了。
如今的背调程序里,身份信息和学历验证是最简单的环节,通过官网就能查询。工作经历验证和工作能力评价则会通过访谈曾经的同事和上级完成。
访谈有明调和暗调之分,W同学碰上的就是自己全不知情的暗调。
但在合规的背调程序里,背调公司需要从候选人处获得授权,如果要自主联系,也需要征得候选人同意。有些公司不允许背调员自主联系证明人,尽管许多人会觉得,这是在给潜在的不合格候选者创造机会,但是这种模式体现了「不要有罪推定」。
背调靠判灯模型来判断候选人是否合格,绿灯和蓝灯是轻微问题,黄灯代表有造假或与简历有差异,看招聘方能否接受,而红灯则意味着严重造假。有的公司会把红灯候选者放进黑名单,有的公司是整个集团永不录用。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判灯标准,在大厂,这套模型由背调公司和大厂共同制定。
红灯的高发处多是在工作经历那一项。背调行业有3月党和6月党的说法,这也是判灯模型之间最常见的差异之一,也就是说公司能接受候选人简历上的工作年限和实际情况差别在几个月以内。一位踏入职场的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到底是一年多还是两年,区别是非常大的,但对于一个工作七八年的老员工来说,三个月的工作差异只是很小的问题。
但在大厂,差异和造假的边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部门要开展新业务,需要大量进人的时候,会容忍一些「小的瑕疵」。
这十几年间,伴随着互联网行业崛起,经济迅速发展,需求火热、跳槽常见,谁都想更快找到「来了就能干活」的人,谁也不想要没有通过其他公司背调的人,「大厂之间会持续关注对方的判灯标准、相应的审批流程,他们互相比对的背后可能是全方位的不能输。」一位背调员如是说。
9月已经开启,很快,背调员又要忙起来了。
背调行业如今的规律是「金三银四,金九银十」,最繁忙的这四个月,尤其对应着互联网大厂的春招和秋招,两个大量进新人的时间段。
大多数时候,背调有其局限性。
无论模型如何升级和变化,但归根结底,这是把人框定在一个模板里评价。「评价一个人怎么能有标准呢?报告冷冷冰冰,像八股文一样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但是候选人的人生可以由一份背调报告就给出一个结果吗?」
很多时候,背调都只是一个局限在过去的评价,「职场不是一个能用黑或白划分事情(的地方)」。
觉得本文有用,请转发、点赞或点击“在看”聚焦技术与人文,分享干货,共同成长更多内容请关注“数据与人”